“卫生员姐姐一定有辫子!”安庆大龙山镇社区活动室里,8岁的胡雅娴捏着黏土红军像认真说道。在她手中,军帽旁垂下的两缕粉色发辫格外醒目。7月7日至14日,安庆师范大学“青·行知”美术学院“皖韵戏丹青,红韵艺童心”美育实践教学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社区,这支10人团队结合专业优势开展美育教学,让非遗技艺与红色文化在儿童指尖绽放新芽。
在艺术熏陶中撒下信仰的种子
团队怀揣着将徽风皖韵与红色文化融入社区美育的初心抵达社区。他们依托学院专业优势,精心设计剪纸、手工、黏土等多元艺术形式的课程体系。
红色精神深刻抽象,低龄孩子能理解多少?革命历史年代久远,如何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单向讲述道理,孩子们会不会觉得枯燥?实践策划中,团队队长、美术学专业2024(3)班的王中成心中始终萦绕着几个担忧。
为了破解这些难题,让红色种子在童心中生根发芽,团队提前做了功课。他们深挖本地红色资源,搜集陈延年、陈乔年兄弟的革命故事绘本、黄梅戏红色剧目等生动素材。在课堂上,队员们化身“故事姐姐”和“故事哥哥”,声情并茂地讲述英烈事迹,和孩子们一起诵读《七律·长征》。
情感的触动,最终在孩子们的指尖化作了具象的表达,在手工实践环节,三年级男孩孙宇洋专注地挑选着不同颜色的花瓣。团队队员、美术学专业2024(2)班的方晓茹坐在他身边,轻声引导他认识党徽的构成和象征意义。孙宇洋小心翼翼地将黄色花瓣拼贴成党徽图案。完成之际,他没有停下,而是拿起彩色的扭扭棒,绕党徽一圈做一个彩虹边框。“为什么要加彩虹呀?”方晓茹好奇地问。“因为彩虹象征着希望和美好呀!”孙宇洋抬起头笑着回答,“烈士们看见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一定会特别开心的!”

教学升级焕活传统技艺
“看!对称是数学与美学的交融。”随着团队成员展开剪纸作品,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辨认:“是舞狮!”“太神奇了,我也想试试!” ……面对孩子们高涨的热情,队员们顺势引导:“别急,在动手之前,让我们先了解剪纸这项非遗技艺背后的故事和智慧……”队长王中成解释道,团队采用兴趣激励法:先用成品点燃好奇心,再深入讲解技艺原理,最后才引导动手实践。
为响应《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号召,推动美育数字化转型,团队创新教学载体,将平板电脑引入课堂,让孩子们直观感受非遗的现代生命力。“来,轻点这里选择画笔,看,颜色就出来啦!”团队队员、美术学专业2024(3)班的许悦半蹲在一位小朋友身边,手指轻点平板屏幕,耐心演示着基础操。孩子们在屏幕上大胆涂抹,在大学生的指导下勾勒徽派建筑、晕染戏曲水袖,传统艺术在数字媒介中焕发新趣。
技术赋能之外,环保理念同样贯穿课堂。那些被忽略的日常废弃物在孩子们手中重获新生。“这片贝壳是昨天装饰画的边角料,现在变成小鱼尾巴。”“废弃纸杯可以做成DIY风扇。”……“变废为宝”创意手工课上,大学生老师鼓励孩子们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创作。

艺术角筑梦社区美育未来
看着孩子们创作出的百余件充满童趣与敬意的作品,实践团认为不能只让它们躺在活动室里,要给孩子们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家长们都能看到这份成长。于是,“成果展”的筹备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团队成员分工协作:细心整理归类作品、设计制作简易展签、利用课桌椅和社区长廊巧妙布展。
“真没想到,我家娃能做出这么有模有样的黄梅戏脸谱!”展览现场,家长丁先生指着孩子融合黏土与彩绘的作品,满脸惊喜。孩子们自信地向父母介绍自己的创作构思和作品背后的故事,许多家长由衷地向实践团的大学生表达感谢。“这些大学生在短短的几天课程里,把非遗、红色文化这些抽象的内容,用孩子们听得懂、喜欢的方式带进了社区。”社区负责人在参观展览后说。

团队指导教师陈浩然表示,团队将持续打造美育微思政课,不断拓展美育实践教学的覆盖面,引导学院青年学生发挥专业优势、贡献青春力量。争取让美育活动常态化,让美的种子在社区扎根、发芽,持续滋养孩子们的成长。(撰稿:学生记者 方鑫慧 摄影:学生记者 李夏华 审核:金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