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术学院教工党支部组织本支部成员和部分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赴望江县漳湖镇回民村,开展了以主旋律创作采风为内容的主题党日活动。
望江县漳湖镇回民村既是安庆市回族人口最多、聚居密度最大的民族村,也是我省唯一一个村级渡江战役伊斯兰英雄纪念馆所在地。1949年4月,解放军三野五兵团开到望江县沟口(现在的回民村)一带驻扎。广大回民积极响应,推举身强力壮、水性好的船工组成渡江突击队,献出木船30余条,村里的72名船工参与了第一批最危险的渡江任务。4月21日,渡江战役打响。是役,回民船工马吉荣、丁宪良英勇牺牲,丁宪玉、马自云、马兆明、丁汉启、丁宪友等人光荣负伤。后五兵团政治部举行隆重的表彰大会,将写有“伊斯兰英雄”的锦旗和“渡江先锋”横匾授予回民渡江突击队,并授予每位船工“渡江船工光荣证”,锦旗现为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为了铭记这段历史,缅怀先辈,彰显民族特色,促进民族团结,2011年望江县漳湖回民村依托清真寺重建工程,筹建回民村文化陈列室;2012年5月一期建成的图文展示厅对外开放;2013年初将纪念馆进行重新设计规划,并在省市民委、县民宗局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帮扶下,实施了纪念馆二期历史实物展示厅的初期建设和实物收集工作;2014年8月,纪念馆升级改造后正式更名为望江县漳湖回民村渡江战役纪念馆。2017年,该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美术学院教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曾组织师生党员到此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了解到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后,教工支部决定以此为主题,开展主旋律创作活动,本次主题党日活动即是在前期参观、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采风。
在回民村,师生们再次到渡江战役纪念馆细细观摩,认真听取讲解员王茂灯的讲解:“在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命令下,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我们的72名船工一夜之间运送解放军战士3万多人过了长江。这个渡口在1000多里的长江防线上,我们是第一个、第一时间渡过长江。而且只牺牲了解放军战士40人不到,创造了渡江战役低伤亡率的记录。我们的船工牺牲了2名,重伤1人。”
在听取讲解的过程中,师生们详细了解纪念馆中图片、实物背后的故事和细节,以为下一步的创作作好准备。如5位大三学生感到好奇“渡江时用的小船为什么没有用船帆?”“因为用船帆目标过大,所以当时的木工师傅就自制改造了土轮船,船舷两边装上齿轮型的页,用人力催动船的前进”。
72位回民村渡江英雄中,现仅有1位健在。他就是1933年出生的董玉发,16岁时参加渡江战役。通过讲解员的引荐,美术学院师生见到了这位回族村渡江英雄,并围绕渡江战役开展了座谈。

董玉发老前辈在座谈时回忆了渡江前的苦难岁月:“少数民族受欺负,被日本人和国民党土匪压迫。而且日本人就住在这一块,在这边杀人,把4个小子活埋,逼人看。说这4个人是国民党,实际他们是做生意的。在这里发通行证,如果没有就逮起来,不死也打死。土匪是国民党的流寇,在这里抢东西,村民们如果捕到了大鱼被发现,不给,倒霉会被打死。不超过30里路,4个大土匪,抢生意,抢钱。压迫太深,家里一家老小没得吃,一点粮没有。”“解放军到了以后,政策好,解放军给人民送吃的,感情好!当时说,长江打过了,全国解放了,子孙万代都享福。没有人压迫,人人平等。心情越来越高涨,孩子培养到18岁包括读书,父母保证养老。所以就算是牺牲了,心理也没有遗憾了。心里想:人都要死一回,打过长江,不仅仅是我们享福,是子孙万代的享福。”

座谈会后,董玉发还亲自带领美术学院师生来到的当年渡江的地方讲解渡江的细节,带领他们重新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虽然时隔多年,但是在老前辈遒劲有力的话语中,依然可以感受到“百万雄狮过大江”宏伟气势以及民族之间凝聚的浓厚情谊。
在美术学院师生采风期间,回民村的村支部刘卫东书记得知美术学院教工拟以此为主题开展创作时,感到非常兴奋,主动表示要做好协助工作:“需要什么资料,我们全力协助收集”,并殷切希望在作品创作完成后到该馆展览。
美术学院教工支部高度重视此次主旋律创作活动,拟在现场采风结束后,进一步组织支部成员重温这段历史后再开展创作,并在创作期间组织讨论会,力争在2020年4月渡江战役纪念活动期间完成创作并展出作品。( 文/吕孟萍 图/张学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