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资源,4月24日,美术学院孙根华、朱胜甲、查国平率相关专业教师,到安庆宜秀区罗岭乡狮岭村,探访考察罗岭古龙窑,考察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和民艺产品生产发展现状。
狮岭村地处罗岭镇小龙山社区最东端,异常偏僻,然而却坐拥碧波万顷的菜子湖,广袤的泥沙资源成了狮岭人得天独厚的资产。自明代万历年间开始,居住在这里的祖辈便充分利用菜子湖独特的泥土、林木资源将留传下来的制陶手艺发挥极致,在明清时期是公认的“陶艺之乡”,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仍是每个生产队均拥有各自的龙窑。目前,当地仅剩一座龙窑仍维持完好且处于生产之中,采用的依然是流传了千百年的传统手工制陶工艺。
“我们制陶用的泥都是取自菜籽湖,每年的冬季菜籽湖进入枯水期,陶工们都会从湖底取沉淀渍泥做制陶的原料。湖中的渍泥都会封存小半年,让其中的水分散发,来年的春末夏初,开始制陶。”当地居民刘珍福介绍到。

考察过程中,美术学院一行人对狮岭村的大小龙窑、制陶作坊和制陶的原料都做了详细的了解,就狮岭村老龙窑的修复和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考察人员认为,由当地开采的麻石条作为结构主体、形制古拙精美的窑体及其采用的传统工艺具有较高的非遗价值,特别是村落及周边间零星散落的陶罐、火炉、瓦当等用具的残片仍然展示着当年的盛况,当地残存的老民居也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总体上具有较大的保护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但保护利用的现状不容乐观。考察组决定回校后与当地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联系,协商研究将罗岭古龙窑作坊作为我院学生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与当地协作保护和发展古龙窑的可能。
本次美术学院深入基层就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和民艺产品生产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是学院拓展学科建设资源、强化专业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推深做实校地合作的系列举措之一,学院将进一步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特色资源、促进产学研创的深度融合。